□晚报记者 朱保彰 文/图
劁猪顾名思义就是阉割猪仔,在猪还是幼年时,割去母猪的卵巢和公猪的睾丸。据记载,劁猪这门手艺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,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猪长到成年时如果不劁,心性不静,发情势不可当,表现出性情暴躁、拱地跳墙、光吃食不长膘。如果适时地劁了,猪的性情温顺了,长得膘肥体壮且肉香无异味,这就有了劁猪的匠人。这个手艺脏,技术含量高,风险大,学的人极少,一般都是祖传下来的。古时候,虽然劁猪匠与屠夫被人称作是“伤天害理”的行当,但劁猪匠这门手艺,在乡下倍受尊重。如今,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,昔日走村串户的劁猪匠已经很难见到了。
劁猪手艺需心细手巧
在确定下劁猪匠这个老行当选题之后,因一时找不到采访对象,稿子则一拖再拖。前不久记者回老家收秋时,记者在沈(丘)郸(城)公路白集镇新村路段偶遇还在靠劁猪手艺营生的侯玉山老人,侯玉山今年已经70岁了,身板却依然硬朗,他是郸城县钱店镇人,从事劁猪骟羊这个行当已经有40多年了。
谈起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当,侯玉山娓娓道来,言谈中透着对这个行当的热爱。侯玉山说,他们的祖师爷是华佗,关于这个行当还有一个故事,明朝时期,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,有一年的除夕前日,忽然心血来潮,命令家家户户贴春联。第二天,他微服私访,到民间观赏家家户户的春联,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,便让侍从去问缘由。原来那家主人是劁猪的,目不识丁,又未请人代笔。朱元璋听后,叫人取来文房四宝,挥毫写道: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”朱元璋的这副春联,是对劁猪匠形象、贴切的概括。
侯玉山说,在改革开放以前,猪和羊是农户家里非常珍贵的家畜,一般一户人家从年后买头猪仔一直养到过年时才肯杀,杀后卖肉,猪下水则留下来过年招待客人。可见一头猪就是农户一年的收入,非常珍贵,所以一般农户选择劁猪匠都是挑手艺精湛的。
侯玉山向记者展示他的劁猪工具——一把劁刀,大约五寸长,外形像红缨枪枪尖,刀尖是菱形的,两边开刃。另外就是一根针,作缝合用。别看工具简单,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,才能找到准确的开口部位,在一堆纷乱的肠子中,准确而快速地摸到母猪的卵巢(俗称儿肠)。因为这个部位,有大肠有小肠,眼睛又看不清楚,全凭一根手指的辨别。
侯玉山说,他的这门手艺是跟父亲学来的,是祖传几辈的手艺,这项手艺要学精,除了诚实,还须手毒心细。手不毒割不开口子,心不细割不干净,不仔细做不到位。具备手毒心酷过细的素质,只能是个劁猪的,要具备一种奉献精神,还要有一手过硬的兽医功夫,才称得上劁猪匠。
侯玉山说,他在青壮年时,一天劁20多头猪也不感觉累。 在劁猪时猪仔占的比例较大,也有将老母猪改良成肉猪的,相对劁老母猪较为费力。一般的猪仔长到30天以后就成熟了。这时,小猪不但不好好吃食,还会发情,整天吱吱咛咛地乱叫。未劁的猪身子骨长不大不增肥,其肉吃起来还有股骚味。在劁猪时,在主人的帮助下先握着小猪四腿,然后快速地将刀刃对准睾丸的外皮,轻轻地划两下,皮破了,一对猪睾丸就被挤了出来。留下的切口不用缝合,也不用消毒,几天工夫就长好了。劁母猪比劁公猪费事,在猪两只后腿中间稍前的腹部用刀尖轻轻划开皮肤,用刀把的弯钩插进腹中(卵巢部位)钩出猪肚里的“花花肠子”摘除输卵管(如图),就算劁了。劁母猪差不多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。
侯玉山说,现在的农村,农户已经很少养猪,大都是规模养殖,且配有专门的兽医。农户养猪和养羊的也都少了,以前都是靠骑自行车游乡,现在买了电动三轮车,但老行当的标识还是没有变,在铁丝上缠绕着红绳子,不用吆喝就知道是劁猪骟羊的。不过生意少了,侯玉山还的兼营其他的,他把老伴平时缝的香包也拿出来卖,一把才10元钱。侯玉山说,一天能有几十元的进账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劁猪行当日落西山
资料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