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bet5365亚洲版 德州概况 加入收藏 加入首页 联系我们 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 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bet5365亚洲版  >  2013年期刊  >  第二期  >  经验交流
发展集体经济道路上的“拓荒者”
作者:巩法霞       发布时间: 2013年07月31日 17:27:07
    

  为人民服务满腔热血,替人民理财两袖清风”。步入龙门办事处毛庄党小组长邹明华的办公室,一副全体居民赠送的对联瞬间映入眼帘。这是全体居民对这位64岁老党员真实的评价和最好的褒奖,更是这位工作了25年老干部“立党为公、甘于奉献,有福民享、有难官当”座右铭的生动诠释。

  一位实干家的信条——“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”

  “当时村集体一穷二白,没钱给老百姓办事,村里人心涣散,干群矛盾突出”。1998年,刚接过村支部书记重任的邹明华仍然记忆犹新。

  “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”,这是原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经常讲的话。它给了邹明华极大的启示,坚定了他发展集体经济增强为民服务能力的决心。

  经过多方考察,他决定利用临城优势建一座商贸大楼,发展楼宇经济,可2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如何筹集?向群众集资行不通,向上级争取没门路,怎么办?再难也要干,思前想后,邹明华召开“两委”会,提出了利用个人房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的办法筹集资金。他把自家的房产证第一个摆在了桌子上,不到一个钟头,5名村干部家的房产证全部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。大楼建成后出租给了龙门医院,仅租金一项,每年就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,现如今投资180万元的楼房也增值到500余万元。

  2011年,为“使小钱变大钱,死钱变活钱”,把村里的集体资金充分利用起来,他利用村内原明胶场的旧址启动了恒源商务大厦建设工程,项目投资4000万元,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。2012年10月1日,商厦竣工投入使用,仅此一项每年为集体创收60万元,使毛庄集体经济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。

  集体富了不算富,群众富了才算富。村“两委”班子在邹明华的带领下,挨家挨户做工作,鼓励村民利用临城靠县的优势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。“当时,为打消我的顾虑,邹书记积极为我拉客户,亲自帮我办理了经营执照等手续,至今还时常来了解我的经营状况”。说起邹书记对村民致富的帮助,小宇饭店老板巩国东深有感触。目前,毛庄村现有个体工商户110余家,运输业户30多家,90%的户有了自己的创业项目。

  “小发展大困难,大发展小困难,不发展最困难,我们正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,铺下身子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经济发展了,老百姓富裕了,社会也就和谐了”,老书记用最朴素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场生动的“和谐”之课。

  一名开拓者的坚韧——“之所以敢做‘全县第一拆’,是因为作为一名党员,我始终坚信党的政策,并坚定地贯彻执行”

  城中村改造被喻为比“土改”还要难的一项工程,但在毛庄村,10天内180多户村民全部实现无震荡拆,这成为全县整村拆迁的奇迹。成功的背后是邹明华与“两委”成员付出的辛勤汗水与长时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与心酸。

  2007年,平原县进行城中村整体拆迁改造试点,邹明华毅然答应了其他村唯恐躲之不及的任务。“城中村改造,对村民来说是好事,我是一名党员,只要是为民谋福利的政策,我都坚决执行”,当其他村的干部问及此事,他的回答异常坚定。

  说话易、做事难。邹明华去群众家做工作门都进不去,有些村民还恶语相加。晚上睡觉时,时常会有人往他家扔砖块,玻璃被砸碎好几次,甚至还受到人身威胁,拆迁工作举步维艰。

  “既然接受了党交给的任务,绝不能半途而废,做为村党组织书记,大家不拆那我就做全村‘第一拆’”。全体村民大会上,他的表态斩钉截铁,行动更是说到做到。村民们看到他家刚花10多万盖的新房子拆掉了,有些人情绪激动问他,上楼后生活费用怎么解决,并要求立下字据。

  “当时邹书记流着泪冲大家喊‘我以一名党员的党性和人格给大家做承诺,保证大家以后的生活所需’”。最后,大家才相继散去,介绍起当时的情况,邹连华的眼睛都湿润了。

  十天后,全村全部拆除完毕;十个月后,村民喜迁新居。为方便群众生活,解决群众就业和增收问题,他提出,由村集体出资修建停车场,成立家乐福物业公司和正大建材公司,依托两个实体公司和小区外商铺租赁,每年为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,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。

  如今的毛庄已不见了从前的坯房、土道、垃圾遍地,取而代之的是高楼、绿地,村民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,也真切理解了邹明华当初的执着。

  一个思想者的奋斗——“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住上楼房,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变成市民,实现身份的转变”

  城市化敲开了村庄的大门,但是城市化的实质是什么?“城中村改造过程就是帮助广大村民走上文明生活的过程,拆旧村不仅仅是建新区,更重要的是建设城市化的文明社区。村民的居住环境融入城市后,可共享城市的各种生活、娱乐设施,获得各种城市服务,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。我们要通过有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实现村民从物质生活到思维观念、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”。谈起村庄的城市化,邹明华俨然成了一名学者。

  他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村民上楼后,在培养新风、融入城市上,他做了大量工作。医疗上,村集体承担全部村民的新农合费用;教育上,集体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奖励新入学大学生;村里每到“老人节”,定时给村民发放慰问金,春节期间给残疾人、老党员、困难户发放慰问金与慰问品;依靠村集体收入每年都为群众提供取暖费、物业费补贴,使群众实现了从“上得起楼”到“住得起楼”的转变。

  村里成立“阳光使者”队伍,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,对重大开支进行监督,对村里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,倡导邻里之间互助互爱,本村居民与外来居民和谐共处,形成了一种“同在屋檐下,陌路融一家”的新风尚。集体还出资30多万元成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,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,真正实现了困难群众的人性化管理。

  “小区环境优美,管理规范,房屋亮堂干净,与平房相比不知强了多少倍,现在全村群众衣食无忧、致富有门路,像我们这些老头、老太太逢年过节村里还发钱……这一切,多亏了邹书记”。说起如今的生活,正在乘凉的邹维宾老人笑得合不拢嘴。

  如今的毛庄村,在老党员邹明华的带领下,集体资产已达5000余万元,2012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90余万元,真正实现了村民安居乐业、共同富裕,新农村建设的路也越走越宽……

  

版权所有: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:山东省德州市东风东路1566号

建议使用IE6.0以上 1024*768分辨率浏览